2022年06月21日

|

您当前所在位置: 河南省党史方志网 > 学术研究 > 青年论坛

方志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系初探 ——基于对《红旗渠志》的考察

来源: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作者:赵太航 时间:2023-09-08 分享:

摘要:方志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方志文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了关键资料支撑、有效实践路径,对其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方志文化增添了鲜活记述对象、鲜明红色印记,对其具有一定引导作用;两者统一于“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应深度挖掘探寻方志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以更充分地发挥方志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关键词:方志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旗渠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下简称精神谱系)逐渐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无一例外都植根于一百多年来党在全国范围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壮阔实践,与中共党史各个历史时期全国以及国内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地方史志正是记述特定地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的主要载体。这就决定了方志文化与精神谱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尝试通过对《红旗渠志》(专指由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9月出版的图书)的个例考察,深度挖掘探寻地方史志和中共党史的契合点和对接点,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充分地发挥方志文化的时代价值、更好地传承弘扬精神谱系提供借鉴参考。

 一、方志文化对精神谱系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作为系统记载地方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集成,方志文化尤其是中国现代以来的方志研究成果为百余年来中华大地上孕育形成的精神谱系提供了关键资料支撑、有效实践路径,对其定型延展、传承弘扬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一)方志文化为精神谱系的定型延展提供了关键资料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1]精神谱系主要源自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是对全国以及地方党史上涌现出的共产党人宝贵精神财富的凝练升华,其构建定型、丰富延展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同步。而在系统记述还原百余年来党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历程、奋斗实践方面,在深入发掘反映全国各地孕育形成的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方面,方志文化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可以为探索确定精神谱系的基本架构和组成提供关键资料支撑,为精神谱系适时补入新的精神形态提供深厚研究积淀。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并予以发布。精神谱系所具有的连贯思想内核、厚重实践属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其中每一种伟大精神的梳理研究与选取确定,都建立在充分的史料支撑、一定的研究积淀和公众的情感认同基础之上,并且其后仍需积极审慎地遴选、确立中共党史上的其它代表性精神,以推动精神谱系与党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历程同频共振、不断向前延展。而这些在相关地域的方志研究成果中一般都有所反映。《红旗渠志》及其彰显的红旗渠精神即为典型代表。《红旗渠志》不但用翔实准确的史料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红旗渠工程建设的伟大历程、灌区管理的具体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还用平实有力的笔墨直接写出了改革开放后林县概括提出红旗渠精神的过程、林县乃至河南省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努力,特别是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红旗渠精神的重视关注和充分肯定。《红旗渠志》中收录的这些关键史料,为后来人接续研究、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提供了最为坚实的资料基础。要想充分了解并读懂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志》无疑是绕不开的一本经典教材。同时,《红旗渠志》较为充分地反映了红旗渠精神孕育、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光辉历程,尤其引用大量纪实材料和第一手数据作为红旗渠精神基本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有力佐证。而红旗渠精神正是因为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2]才得以入选精神谱系,并成为精神谱系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主要代表之一。

  (二)方志文化为精神谱系的传承弘扬提供了有效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3]这是教育引导全党始终保持革命者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精神谱系的传承弘扬,就必须多管齐下:科学地概括党的伟大精神,广泛地挖掘党的伟大精神背后的感人故事,艺术地传播党的伟大精神,近距离地体验党的伟大精神,更好地保护利用众多蕴藏党的伟大精神的相关文物。[4]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志书编修工作的重大进展,地方史志的记述内容与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交叉或者重合,传承弘扬精神谱系的实践路径在方志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现。突出表现就是诸多方志研究成果都记述了本地孕育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相关内容,或尝试概括伟大精神的内涵特质,或详细记述伟大精神的形成过程,或深入挖掘伟大精神的背后故事,或广泛宣传伟大精神的历史作用,或全面收录伟大精神的相关资料,或系统分析伟大精神的思想源流、文化基因、现实环境及地域特质,由此映照出中共党史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并伴随着地方史志工作效用的发挥实现了广泛传播、获得了深度关注、引发了强烈共鸣,客观上为精神谱系的赓续传承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路径方法——“与方志同行、以方志为媒、述精神之事、传精神之力”。

  作为精神谱系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方志文化尤其是中国现代以来的方志研究成果往往对其涉及的共产党人伟大精神不吝笔墨,这是与全国各地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伟大社会变革、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历史和现实相一致的。地方史志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担负着“深刻反映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5]的重要使命任务,必然要与党和人民百余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精神谱系同声相应。《红旗渠志》在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方面就做得很是到位。其将“红旗渠精神”贯穿全书,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通过对红旗渠修建过程、管理措施的全景式展现和修渠前后林县当地大量典型人物及事例的插入式记述,充分反映出红旗渠精神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思想基础,展现了红旗渠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四个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例,讲出了修渠历程中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关键细节和感人故事,从而实现了艺术地传播、近距离地体验红旗渠精神,让读者在翻阅《红旗渠志》时很容易联想到昔日林县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历历场景、联想到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埋头苦干的治水实践。对于“弘扬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这门共产党人的必修课而言,《红旗渠志》及其彰显的红旗渠精神无疑是活着的教材、行走着的教具,是极具冲击感和震撼力的现场教学。

  二、精神谱系对方志文化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作为百余年来全国各地强大红色基因和厚重精神力量的集大成者,精神谱系中的共产党人伟大精神为绵延千载、传承至今的方志文化增添了鲜活记述对象、鲜明红色印记,对其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具有一定引导作用。

  (一)精神谱系为方志文化的创新发展增添了鲜活记述对象

  中国传统方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全国性的总志,又有记述一地之省府州县志、镇村志、卫所志,还有衙署志、山水志、寺庙志、乡土志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方志文化更衍生出部门志、专业志、专题志、事件志、图志等,记述对象几乎涉及特定地域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编地方志从指导思想、方法手段到记述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志书的模式种类和体例结构有了显著创新,志书记述的对象内容进一步突出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更加贴近现实,更能从本质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在方志文化的创新发展历程中,精神谱系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凝练升华,逐渐成为新方志的一个重点记述对象,并且因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基本都与中共党史或地方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密切相关,从而使方志研究成果的记述内容呈现出更多的鲜活性、生动性。尤其是一些与精神谱系中特定伟大精神直接相关的志书,其记述内容的广泛性、记述细节的准确性、记述对象的翔实性、记述语言的地域性,甚至超越了同时代部分中共党史类著作对有关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记录,进而成为研究精神谱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参考和必要资料补充,使方志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散发出浓厚的现代气息、跳动着鲜活的时代色彩。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等开始在方志编修工作中广泛应用并全面体现,方志记述对象的多元化、扩大化趋势日渐凸显。正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精神谱系得以走进方志领域并成为其全新的记述对象之一,由此赋予了传统方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其在创新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红旗渠志》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红旗渠志》在倾力描写红旗渠建设历程、管理举措、历史作用等物质层面的同时,创造性地将“弘扬红旗渠精神”列为专门一编,尝试对红旗渠本身以外精神层面的元素展开系统记述,不但概述了红旗渠精神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其基本内涵,而且罗列了林县上下乃至河南省弘扬、宣传红旗渠精神的种种努力,还辅以一系列重大标志性事件反映出红旗渠精神光耀中原、传遍华夏、名扬海外的强大传播力和重大影响力。由此《红旗渠志》实现了对传统志书记述内容的全新探索与一定突破,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早将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列为专门记述对象的志书之一,在推动方志文化发展理念和研究内容创新方面具有一定先行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二)精神谱系为方志文化的与时俱进增添了鲜明红色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6]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都呈现出鲜明的红色印记,这是我们始终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题中应有之义,方志工作在这方面更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地方志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开展的事业格局,拓展了方志文化的内涵外延,实现了方志文化的与时俱进。现阶段方志文化不仅在指导思想、体制机制等方面凸显出“方志姓党、方志为党”的深刻烙印,而且随着以精神谱系为突出代表的中共党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宝贵精神等红色资源的不断融入,其红色印记日益鲜明。尤其是精神谱系中每一种伟大精神都对应着特定的党史事件、涉及到相关的党史人物、联系着许多留存至今的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遗迹,是我们党在全国各地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的真切反映,集中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堪称我们党红色基因和血脉的典型代表。方志研究成果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精神谱系相关的内容,无疑能使方志文化的红色印记更多更重、更加深入人心。

  可以说,精神谱系与方志文化的融合共进,进一步擦亮并加深了方志文化所固有的红色底色,有助于方志文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红旗渠志》关联的红旗渠精神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7]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8]这是党的领袖对红旗渠精神深远历史影响和重大现实价值的肯定与赞誉,彰显出强烈的政治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质。而《红旗渠志》通篇贯穿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万众一心改天换地所凝聚出的重要精神标识——红旗渠精神,有力彰显了共产党人绝不认命、永不放弃,矢志移走压在林县人民头上的干旱缺水这座“大山”,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和险滩峡谷中战天斗地、劈山造渠的斗争姿态和必胜信念,堪称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血脉绝佳的诠释者和传播者。《红旗渠志》虽然成书距今已有20余载,但其记录展示的党领导林县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千军万马战太行。一锤一钎干革命,定叫山河换新装”的艰辛奋斗历程,以及烙印其中最突出的红色基因——红旗渠精神,在现在乃至将来仍然可以为我们党在新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鲜活教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接续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方志文化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典型体现。

  三、两者统一于“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

  方志文化本身即是沟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精神谱系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派生出的优秀精神产品。两者统一于我们党长期以来探索推进“两个结合”的伟大实践中,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一)方志文化是“两个结合”的重要窗口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9]2023年6月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0]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方志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全面认识、科学把握、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我们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参考。绵延数千年的方志文化不仅记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实践,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以来更是直接接纳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入,客观上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者共存、碰撞、融合的一个重要载体。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方志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和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再加上其横陈百科、包罗万象的广博内容和秉笔直书、彰往昭来的精神理念,使之成为了解掌握中国各地过往历史和现实社会状况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金钥匙”。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方志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显著成果、不断开创新局面,“两个结合”所必需的三种“元素”在方志文化中聚齐并熔于一炉,从而为我们党持续探索与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和难得的平台。综观《红旗渠志》所记述的红旗渠的建设历程和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历程,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长期以来倾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间奇迹”红旗渠才得以最终完成,红旗渠精神才得以迸发出强大的精神伟力、催生出惊人的实践成果。关于党对“两个结合”的探索实践这一主题,方志文化既是最直接的见证者之一,也是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纽带作用。

  (二)精神谱系是“两个结合”的派生产物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坚定厚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注重将百年大党的精神特质同中华文明史上形成的优秀精神文化成果相结合,不断夯实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历史基础,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带有深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烙印的精神谱系。精神谱系中的诸多伟大精神,都孕育产生于我们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历史进程之中,充分体现出一直以来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深入挖掘和娴熟运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党对“两个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历程中的派生产物。以《红旗渠志》彰显的红旗渠精神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统的愚公移山精神和当代河南林县的红旗渠精神,实现了历史和现实很好的对接。[12]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所内蕴的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气概,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正向价值观念和正能量表征,并且熔铸进我们党百余年来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精神风骨和意志品格之一。红旗渠精神传承了愚公移山精神贯穿古今的精神气概,将故事里北山愚公挪移王屋太行那样“叩石垦壤、挖山不止”的坚持转化为现实中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那般“绝壁穿石、掘渠千里”的壮举,转化为一个以人力改造自然并取得极大成效的标志性成果——红旗渠,并由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联系起来,实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与当代现实的对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融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相提并论,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13]进入新时代,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示范引领和直接推动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精神谱系才最终得以构建起来并趋于成熟定型,也因此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两个结合”的相关元素。如《红旗渠志》的主题——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产生于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创业年代,本身便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愚公移山经典寓言在奋斗初衷、主要事迹、内在精神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强相似性,自然而然地承继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秉持并身体力行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坚韧不拔、有志竟成”等传统价值观念,此外还蕴含着自立、团结、奉献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格,铭刻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的深深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最鲜亮的底色——勇于追求实现伟大梦想、面对困难挫折毫不动摇、始终保持非凡勇气毅力、矢志不渝成就丰功伟业。

  新时代新征程,充分发挥方志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增强以精神谱系为典型代表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已经成为深入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培育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更加系统深入地研讨方志文化与精神谱系的内在联系与现实关联,并以之为抓手不断探索实现地方史志与中共党史两个研究领域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所共有的“存史、资政、育人”重要职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添彩、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5—8版。

  [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人民日报》2021年9月30日第1版。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5版。

  [4]肖剑忠、王嘉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本特征与传承路径》,《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

  [5]《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第1版。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人民日报》2021年6月27日第1版。

  [7]《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希望 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鼓舞下 奋发有为开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局面》,《河南日报》2011年3月8日1、2版。

  [8]《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第1、4版。

  [9]《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第1、4版。

  [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2版。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5版。

  [12]《三位代表回忆和习近平交流的细节》,《郑州晚报》2011年3月8日A06版。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求是》2023年第13期。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副处长,本文系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从东京梦华寻北宋新韵”分论坛入选论文)


责任编辑:夏新宇